星期二, 1月 13, 2009

論語言學之三角不戀愛: toward the love triangle of formal, functional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這次特別用功準備語概期末考的同學們,考完後大概都會或疑惑或咒罵地說上一句:怎麼考成這樣(簡單)?!在文學院的考試,大概很少碰到不用長篇大論,滔滔不絕也沒用的考卷。觀念區辨、語料解析與作圖。就這樣,真的,這就是我覺得語言學入門之處最吸引人的地方。(不過其實說簡單倒不一定,超過九十分以上的抱歉只有兩位 呵呵)。

有基本語言敏感度,對於分析與邏輯推理不排斥,相信精簡與細節就是王道的人,很容易就能進入語言學的世界。

不喜歡數學,所以念英語系;不喜歡文學,所以選考語言學組。好像不少人都這麼想。但是進研究所後才發現,現代主流語言學跟數學其實沒什麼兩樣。兜了一大圈,最後只能宣告沒興趣希望人生重新來過。

那老師你呢?為何不繼續人文與哲學之路?還反其道搞什麼計算語言學?有人問道。不好意思我的回答有點情色:因為有人相信可以直探靈魂,而我堅持要先碰肉體。

哈哈。先停在這裡。

話說參加 FOSS,國內的形式語法與語意年度研討會。雖說是 formal,但是主要是 GB 的場子,歐洲較流行的 HPSG, LFG, DG 一篇都沒有,更不用談 CG, TAG(Tree Adjoint Grammar)等在台灣更冷門的 formalism。此次會場因難得有J.Huang 教授助陣,有些研究與對話相當精彩。但是話說回來,要是有 functional 的學者在場,看到討論的語言是如此的不 formal (如:"那說的就是說,.... 因為我們是 lexical applicativization,... 會變成 out..."),可能會竊竊私語訕笑;要是有 computational 的學者在場,看到熱烈討論的句子還在於類似"王冕七歲上死了父親",對於所分析句子的可接受度,不太訴諸群體使用上的量化證據,而傾向相信一己或一小群人之語感,恐怕也會皮麻手癢。(再不好意思一次當場我就寫了程式從網路上找了一堆"反例"句子)。

話說回去,語言學中的 formal enterprise 是宏偉壯觀的,追求衍生機制的努力成果也是很令人激賞。

話說回來又說回去,我們很容易就忘記我們能到那麼高的地方,是因為腳下踩著多少的假設堆疊而上;很容易忘記了在科學研究中,所謂對的東西只是還沒被證明為錯的;很容易不太想去聽懂古人的經驗述明,語言是人文化成的,儘管將她上了手術台作毛髮肢解,還是難找到語言生命與文化交錯經驗的沈澱是啥玩意。

回call。容我暫時做一個中間很多跳躍的結論:-)
計算與量化手段,可以一步一腳印,帶領我們達到一個極為複雜的知識高度。在那裡,我們喜悅、充實地一起享用人類智識發展的樂趣。當準備出於本能的展露自傲與輕狂時,我們才看到無邊無際的人文山景廓然開展在眼前,我們才想起,寫程式的雙手,原來是可以用來寫詩的 . . .

14 則留言:

  1. 樓上的笨蛋= =

    回覆刪除
  2. 老師我真的唸很久...
    看到你的考卷我真的傻眼了

    回覆刪除
  3. 樓上的同學們,怎麼就罵起來了:-)
    我是真的改很快,題目出這樣老師也方便改啊對吧 :-)

    好啦。你們喜歡多寫一些的話,我下學期出題會改進的,哈哈。

    回覆刪除
  4. 老師我求你
    萬萬不可阿~~~~

    回覆刪除
  5. "王冕七歲上死了父親" 哈哈

    才大二,對於到底是文學還是語言有興趣,可能還要多修點課吧!
    小大一時討厭文學,因為文學總是沒有正確答案(老師說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的答案老師都不喜歡?!)剛接觸時喜歡語音學,感覺有挑戰性(大家都說難);Naomi教學認真而且很清楚,讓我蠻有信心的,也讓我覺得我適合走語言(但那只是大一啊孩子)。大二之後,看了一些小說什麼的,讓我發現在文學之中看得到人;凡舉那些細膩又龜毛的描寫,感覺很酷,"好像"真的摸得到肉體(笑),感覺文學的筆可以創造一切。(但文學成績還是不太好哈哈)
    這學期的語言課修了三堂,語概,語言與生活及語言與文化。但這些都是皮毛上的毛的皮毛的毛的眼屎而已,覺得後面的路還是遙遙不可及。看到前幾篇承天寺夜遊,原本以為沒啥咧,結果也太酷炫!不用人工介入可以做到這樣啊啊啊啊啊!(順便看了黛玉葬花,竟然有配音...)
    以上就是因為文學上或是語言上小小的成就感就會感動導致不知道要選什麼不過想想也才大二嘛的學生有感

    回覆刪除
  6. 老師最後的一句話,讓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
    Code is Poetry. =)

    回覆刪除
  7. 在此替Chomskyan camp辯解一下。

    首先,從網路上找到的量化證據,有時候僅能代表語言的實際使用狀況,而不能斬釘截鐵的把它跟內在語感劃上等號。請看下面從google找來的句子:

    Let's go take pictures.
    Let's go take a shot.
    Let's go fight in faith.

    這些句子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的確有可能會這樣說,但若處於撰寫正式文章或考試時,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加上不定詞 "to" 吧?如果您不否認這一點,那這代表什麼呢?是否意味著,在我們的心中,還是有一套所謂「標準語法」的存在(i.e., so-called "intuition" trusted by Chomsky)?

    其次,語言學家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具有敏銳的解讀能力。請看下列歧義句(源自於李亞非):

    陶陶追累了悠悠了。
    (i) 陶陶追悠悠,陶陶累。
    (ii) 陶陶追悠悠,悠悠累。
    (iii) 悠悠追陶陶,悠悠累。(causative)

    在適當的語境下,第三種語意是可以得到的(consider a parallel case like 兔子追累了獵人了)。不過我相信,如果拿上面的句子去問受試者,一定有不少人無法得到使動的語意。但是,得不到就代表沒有嗎?大多數人的語感,在這種情況之下,恐怕是無法信任的。

    總之,我認為,群體使用的量化證據,有時候並不完全可靠。需要引用時,宜慎之。

    回覆刪除
  8. Ajax寫的最後那句話讓我想到, 最近學Python的最大感想(以及樂趣)是:
    Precision is beauty; precision is powerful.

    回覆刪除
  9. 看老師的網誌...
    就覺得幸好我是上您的德文課
    所以一堆文章看不懂一點也不內疚!(挺!)

    之前認識一個中年老頭(其實他是我的偶像XDDD 講得真不堪)是在做 SEO 之類的雜事,不過有跟他聊過語音辨識等鬼神搜尋法(我到現在還是不懂...)邪惡的 Google 帝國也把 iPhone 當作沙盒,還玩 Cloud Computation 跟 Voice Search...試用的結果,要不就是我發音不好,要不就是他們的資料庫還是不夠大!搜尋結果根本是慘!(不過這已經兩三個月以前的事情了!)不知道這跟老師的領域是否有關?(啊!感覺我的回應非常之跳痛,因為不知道找哪篇開腔...語言學對我來說...比 Kafka 的 The Trial 還要 Labyrinthine...)

    啊!老師還欠(也不是欠...最後一節課忘了提醒您XD)我柏林圍牆相關文學的書單!
    有一本 der Mann auf der Mauer(1982 年改成電影)
    聽說用字比較簡單(以目前的程度,應該還是災難XD)
    不知道老師推不推薦?

    最近在圖書館挖到一部片
    Auf der anderen Seite...
    熊熊發現
    土耳其移民也是個很大的主題
    請老師有空轟炸我一下吧!

    email: casperright@gmail.com

    回覆刪除
  10. 銘澧:

    抱歉我真的忘了書單這件事。其實我對於德國文學認識很少,以前偶爾會翻閱一下所謂的戰後廢墟文學(Trummerliteratur),像是Gunter Grass 的"錫鼓"、"蟹行"(Krebsgang), 或 Siegfried Lenz的"德語課"(Deutschstunde)等等。後者我知道已有中譯本,也許你可以對照著看。

    但是你要的好像是"柏林圍牆相關文學",這更新了。可能叫作 Ostalgieliteratur 吧。我真的沒什麼印象。影片除了我們看的再見列寧,聽說還有一部 Kleinruppin forever (2004) 也不錯看。

    阿你說的那本 Der Mann auf der Mauer ,1982年,兩德還沒統一勒。還是你是想閱讀以「圍牆」或「台灣海峽」^^為主題的文學作品?

    建議你也許趁這次台北國際書展的機會,去問問德國館。順便可去看看一位當代的德語文學大明星 Juli Zeh ;-)

    回覆刪除
  11. 姆哈哈!

    老實說主題我也還在摸...
    目前是屬於看到牆就爬的狀態
    書展我會去朝聖一下!

    大感謝!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