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12, 2009

出國報告

KYOTO PROJECT 是歐盟第七架構下(7th Framework) 挹注之大型科研計劃之一。目標是利用語言資源與科技,協助環保領域知識的建構、分享與交換。共有九個研究單位,7 個國家參加。執行時間 3 年,總經費高達 3.32 百萬歐元。非歐盟國家僅日本與台灣加入,這次有幸能代表台灣團隊參與第一次之workshop及計劃例行會議。對本人而言,實在是一個極為難得觀察國際科學研究團隊運作之學習機會。


(以下是私家自用版的內容,非官方釋出版^^)
其實我覺得整個計劃的技術門檻不高。怎麼說呢,在此計劃中有幾個核心技術內容,包括從網路萃取術語辭彙及其關係之機器人(代理軟體),萃取事實資訊之機器人,領域wiki 以及最後的封閉文本語意搜尋引擎,這些都不是頂尖的東西。如果對 text mining 有涉獵的朋友應該可以瞭解我的意思。那為什麼這樣的計畫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之中最後脫穎而出,我覺得關鍵在於抓到"學術政治正確"的研究趨勢。(我新創的詞,當我亂講就好)。這樣說也不是貶抑之意,這裡有許多錯綜複雜的研究經驗累積下產生的洞見。

簡單說,透過網路,我們可以一窺,甚至跟上與參與最新 (單一) 技術的發展。但是要能主持、整合與建立研究協作機制,並放在全球研究資源的進程 (如有潛力的全球詞網網格),以及全球政經社會文化局勢 (如跨語言文化的環保知識檢索) 交錯中去規劃,這真的是小國小咖研究人員最難以速成的地方。(不知怎麼,說到這裡讓我想到BenQ併吞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失敗的案例)

第一天是兩邊語言科技人士與環保人士的溝通。計劃總主持人 Piek Vossen 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計算辭彙學教授,首先介紹了計劃的整個內容。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把整個架構放在web的發展歷程與趨勢軸線上去定位,氣勢很大。再來是邀請環保領域的專家介紹他所從事的保育工作與對計劃之期待。接著進行分組討論,針對一些問題從使用者與知識工程的角度進行互動。午餐後,Piek 另外再講了一場 From Google Search, Text Search to Text Mining: Building a Knowledge Pyramid。之後再進行分組討論。每個問題都很大,每題討論的時間卻很少,這種場合我真是一句話也插不上嘴。 第2天的內容對我們計算語言學者就熟悉多了。 其他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觀察:1. 愈大咖愈客氣,愈小咖愈鋒利。(附註:鋒利不等於正確) 2. 亞洲人不善於社交,是不是從小沒有教,還是只是英文不夠好。 打累了,愈寫愈誇張,先不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